新闻动态

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,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,追念祭祀远离人世的祖先,这样民众的德行就会日益淳厚了。由此可见古代人对“丧葬文化”和“孝道文化”的重视,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

说起丧葬文化,当今社会的你,现在还了解多少呢?前几日,我的一位邻居家中父亲突然暴病离世,每天至少给我打10个电话问我处理后事的习俗和流程。我突然觉得很悲哀,“养老”和“送终”是孝道文化中重要的两个内容,古代对丧葬文化的重视,从史书和历史当中都是有迹可循的。孔子曰“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古代对丧葬文化的重视从皇帝身上就可以看出来,历代帝王上位一件事就是修建自己的陵寝。这一传统,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流传,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是要修建自己有特色的陵墓,来庇佑自己的后代和国家的。秦始皇从一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园,直到去世也没有修建好,秦始皇陵规模之大、结构之奇特、内涵之丰富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,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的财富。反观如今,人们对丧葬文化大多是得过且过、一切从简。尽管很多人和我的这位邻居一样,对丧葬文化是有所敬畏和尊重的,也更多的是无助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此的流失,甚是可悲。


如果把出生比作立春,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年终岁末的年节。年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,而死亡的礼仪——葬礼,也该是人生仪式中为隆重的仪礼。葬礼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和歌颂,也为孝子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。一场完整的丧葬仪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安抚逝者家属的心情,人们在葬礼中把自己的伤心抒发出来,整个丧葬仪式下来,就会一点点接受逝者已逝,生者只能珍惜当下。


一个好的丧葬仪式,还可以起到唤醒来宾,歌颂生命的作用。这样一个殡葬服务场所就升级为一个孝道文化传承的体验基地。我曾参加过一位同事父亲的葬礼,提供丧葬服务的是沈阳的陶然寝园,刚踏入陶然寝园就让我为之一惊,大气磅礴的办事大厅温暖舒适。园林式景观更是让人心旷神怡,其实墓园早就不像大家心中那样恐怖阴森,大多数墓园都是像陶然寝园这样规划统一,错落有致的。大厅的工作人员都穿着空姐一样的衬衫、半裙,礼仪用语和服务都十分标准。安葬礼仪人员均是二十几岁的年轻男子,动作统一规范。让我惊喜的是,整个安葬仪式有好多个环节都是针对我们来宾做的,让我们来宾通过身边人的去世,感悟生命的脆弱,更加珍惜身边的人。出了墓园大门,我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,因为礼仪师人员的话一直萦绕在我得脑海,他说:“你有多久没给母亲打电话了?”我认为,中国的教科书中就该增加一章中华丧葬文化传承的课程,丧葬文化不是封建迷信,他所包含的是人们对生命和先祖的尊重。太会让人更加珍惜当下,珍惜眼前人。


中国的丧葬文化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原始社会时期,人死后像动物一样,无人问津;在氏族公社时期,活人不忍心看见逝者身体腐坏,便为逝者盖上柴草,埋于野外,这其实就是早时期的土葬;当人类开始相信有灵魂的存在后,便添加了随葬品的应用。继而,柴草换成了棺材,随葬品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;等级制度存在后,人们开始有了宗教信仰。丧葬仪式便开始分为三六九等,厚葬之风开始盛行,奴隶主利用宗教维持其统治,大力提倡厚葬,甚至把奴隶作为殉葬品埋葬。庄子的天下中写道:“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。”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、百姓、奴隶,在殓、殡、祭上,都有等级的区分;民俗理念的出现,人们对丧葬文化又添加了许多神话色彩,奈何桥、望乡台、孟婆汤、恶狗村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


丧葬主要包括停尸仪式、报丧仪式、吊唁仪式、入敛仪式、丧服习俗、出丧择日仪式、哭丧仪式、下葬仪式、做七习俗、招魂送魂习俗、下葬择日这十一个部分,每一个部分都有其重要的意义,都是一门艺术。

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。”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,葬礼中体现的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,希望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提起对丧葬文化的重视,打造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,任重而道远。


上一篇:中国殡葬文化:是传统风俗?还是过于形式?年轻人有三处难以接受 下一篇:无
首页 电话 留言 导航